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危机下紧急物资供应链的整合机制

距离武汉“封城”已过去两个月了,疫情期间,各级部门、社会团体、企业和志愿者们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保障抗疫救灾物资的采购和供给,但我们仍然经历了医疗物资紧缺,捐赠物资不能有效配送,生活物资相对紧张的情况,还要面对复工后因政策和运输问题产生的人员返岗和物流受限等严重问题。疫情的爆发对供应链的冲击是巨大的,在承受了供应链无法正常运转的阵痛后,我们更需要反思,危机之下如何整合供应链以保证紧急物资和所需人力的正常运送。


为此,工商管理学者之家于3月14日(周六)晚8点举办了第二场线上直播论坛——“疫情危机下紧急物资供应链的整合机制”,论坛由武汉大学卫武教授主持,邀请了多位物流企业高管、物流行业专家和知名高校学者参与,各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为危机之下供应链的整合机制提供了宝贵意见。


以下文字是对论坛参与嘉宾的相关观点整理和综合:


一、志愿者观点:亲历疫情期间应急供应链面临的挑战


疫情爆发的前两周,大量志愿者主动承担了应急物资的运输和转发,付出了很多努力,也看到了很多问题。从志愿者的角度看,这段时间应急供应链的水平是低于预期的。应急供应链的战略目标是救命。时间就是生命,面对不确定的需求和供给,供应链要能快速响应。而造成响应不够迅速的问题在于:


组织工作缺乏专业性。本次疫情中采购和物流涉及的地域,主体和中间环节特别多,在一些关键节点上部分管理者是不专业的,比如红十字会的仓库管理事件。另外各地方政府组织了防疫指挥部,但没有组织应急供应链指挥中心,政府的智囊里也没有供应链专家和专业的供应链运营团队,可以说是一个缺憾。


缺乏供应链计划体系,也没有信息化平台,对疫情所需物资信息的收集,了解和预判不准。供应链计划体系是我们的指挥中心最重要的决策逻辑之一。疫情之初,物资的需求信息碎片化、混乱、真假难辨,导致物流效率非常低下。疫情阻击战首先是一场信息战,实时准确的数据是我们打赢这场战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战略物资储备不足,物流资源储备不足。身处疫区的人们对战略物资储备不足已有切身感受,战略储备物资的不足也部分导致了市场上假货的流通。而物流物资储备不足体现在,很多大的物流公司主要负责长途干线运输,物资到了湖北省后就会出现配送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很多时候要靠志愿者的私家车来分发物资。

二、菜鸟物流:五年磨一剑,应对危机时刻的全球采购


疫情爆发的几天后,中国市场就已很难采购到应急物质,需要从全球进行采购了。全球采购流程复杂、风险高、时间长,难度很高。菜鸟物流在过去五年里已经沉淀了一套全球供应链的物流网络,应对危机时刻的全球采购。疫情爆发后,菜鸟物流从全球三十五个国家共采购和运输了近四千多万件的口罩,以及大批百万件起的防护服和护目镜。这些物资先是运送到湖北,后续对浙江,温州也有全面的支持。这样大型项目的开展,有几个核心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是找到集采的货源。菜鸟和全球多个国家生产应急物资的企业进行对接和采购。采购之后,会通过全球知名的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在海外现场验厂验货,拿到SGS的报告后再进行出口报关。菜鸟在海外很多国家都有出口资质,可以代理没有出口资质的出口商在海外进行申报。集采的物资会通过菜鸟的包机和合作伙伴们的航空运力空运到中国。


其次是物资的转运。捐赠和一般贸易的物资会进入菜鸟的分拨中心,然后完成所有的海关清关。菜鸟在国内、在武汉地区都有自己的仓库,通过良好的政府关系,运到武汉的物资都会经过这个仓库进行转运,送到各个医院交接。这样完成了从全球采购验货到末端签收的全链路过程。同时菜鸟也开放了一条绿色通道(400的电话),背后有几百个菜鸟的店小二负责将接到的需求转告海外和国内的捐赠者,指导他们如何将物资从海外运到国内。随着海外疫情的升级,从三月初菜鸟开始支持向海外国家提供物资。目前菜鸟已经打通了从中国到海外的捐赠渠道,已经有大批量的捐赠物资开始支援到海外的国家。同时菜鸟也在尝试做海外到海外的医疗物资救援。


这套体系的改进点在于:疫情之初,大量海外热心人士想把物资捐到中国,但是缺乏对国际供应链最基本的理解。如果能把标准,流程相关的信息提前告知捐赠者,整个流程会更加顺畅和简洁。

三、学界观点:明确政府在应急供应链中的主导作用,做好平时态供应链和应急态供应链的切换,建立政府与企业合作的物流平台,保障应急物资的生产和供给


应急物资的调度是突发事件中产生社会影响的重要度量度。处理的好影响就会降低,处理的不好很可能产生更多次生灾害。平常态的物流供应链体系是市场经济状态,民间组织占主导地位,政府介入不深。但应急态供应链应该类似于计划经济状态,是一个严格遵循专业指导下的快速响应供应链,而不是自发的供应链状态。在灾情疫情中,供应链会出现物流通道变窄现象,所以一定要提高物流通道的有效性!做好平时态供应链和应急态供应链的转换,首先需要政府要做好物资的分层分类,让能快速阻断疫情的物资优先进入通道,暂时不需要的物资不要进入物流通道。


疫情中,真实需求在下层,而决策在上层,政府要做好中间层的衔接,收集和整合完整的信息,安排好物资的调配,让专业人士考虑如何调配。政府需要知道找哪些专家来帮助政府,这就要求平时就搭建好合作平台,应急时一个电话就能迅速的调动专业的物流渠道和其他资源。


疫情缓解后,人们对生活物资的需求逐渐上升。政府应该依靠专业的供应链物流,让居民家门口放有新鲜的蔬菜,肉类甚至是海鲜。这不是奢求,这是百姓应该拥有的生活。政府需要找到专业公司,把新鲜的产品运到湖北,运到武汉,完成湖北自产的一些产品的内部调配。政府要信任这些专业的供应链公司和物流公司,在重要的任务交给这些公司,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我国比较重视应急物资的生产和供应,离武汉很近的仙桃是中国最大的口罩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基地,应该说在生产和供应上是有优势的。但是由于没有工人和原材料,疫情期间仙桃口罩的产能大幅下降。相信随着工人的复工,这个问题会慢慢得到解决。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但这个体系的仓储标准不齐,能力差距很大,有些仓库运行效率非常低。仓储有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没有形成有体系的仓储网络体系,在构建网格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整体的仓网布局,没有形成有效的区域联动机制,当应急物资短期集中,超过了仓库的物流承载能力时,需求方很难在第一时间迅速的找到比较专业的运营场地。二是缺乏标准和专用化,缺乏专业高效的物流团队,另外IT系统也非常缺乏,压力下只靠人力管理效率非常低。三是应急物资的管理,各级应急管理平台主要对接政府各职能部门,这些职能部门不一定具备足够的能力打通应急物资管理的各个环节,带来信息孤岛、调度效率低下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物流领域这些年在倡导云仓模式,可以使用产业物联网云仓模式将很多绝对能力足够的仓库在短期内集中起来,形成遍布全国的云仓网络。而应急物资的仓储管理折射出的仓储标准化体系规范化作业能力方面的诸多问题可以交给专业的市场主体来做。关于应急物资的管理系统,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最终是要靠人操作的。国家投巨资建设了一些系统,今年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

四、行业专家观点:民生物资供应链的模式演进和制造业复工面临的供应链挑战


整个中国对农产品的消费量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农民作为个体,判断是具有偶然性的,如果中间商再有一些操作,会带来产需不平衡的放大,带来价格的波动。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从生产端到流通端到消费端都是分散的,没有形成大的连锁机构,三方都在博弈,形成不理性交易,带来一系列问题。农产品和生活物资的供给是民生工程,是战略性的重要领域,需要国有主体介入承担部分的职能,在平时能够稳定市场,在应急状态成为运营抓手。国家主体如何介入呢?可以从交易市场本身出发,作为基层的管理方参与交易;可以把区域的需求整合起来统一采购,把具体的配送等工作外包给企业做;另外可以利用好现有资源加强终端配送能力,比如安排报业集团做终端配送,将物业作为终端末梢配送的中转点,把这些资源集合起来由国有主体统一运营。


当前生活必需品的供给方式中,农产品从产地到经纪人到枢纽交易市场再到农贸市场最后到终端用户的传统模式仍占主体。这种模式流通层级多、运送周期长,食品安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流通领域损耗率很高。连续几年政府出台了很多推进食品安全的政策,结合当前的消费升级,可能推动产生一些模式的演变:一是整个流通渠道扁平化;二是贸易商和物流商的融合;三是批发市场逐渐被物流中心替代;四是生产、流通、销售主体的规模化。有一家美国公司Systore,它的上游是全美很多的大农场大工厂,下游是六十万家各类餐厅食堂企业等,它就是供应链主体,控制整个过程。这个模式在国内可以参考。这样从生产到流通可以形成一个端到端的供应链模式  实现中间流程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保证产品的品质,实现产销协同。


整个制造业的复工面临着巨大挑战:第一个是人流的问题,第二个是物流的问题,第三个是需求下降的问题,第四个是工业风险严重暴露。人流的问题是指复工后人员到岗率不足,到岗后没活干,还带来大量防疫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员工所在地政策限制(出入隔离14天),返岗途中缺乏交通运输的支撑,员工返岗后住宿不好安排,以及服务业没有恢复营业。物流的问题在于公路恢复不足,整个公路的运营恢复水平严重滞后于制造业,司机由于隔离期变成了消耗品;而且作为中转枢纽的的物流园没有及时复工,整个物流很难走。许多企业的需求都发生了调整,多数企业都把订单往后延迟交付。而且整个供应链的可靠性受到严重的冲击,供应成本大幅上升。


这次疫情还凸显了两个问题: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和政策导致的外部环境危险加剧。随着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的增加,大部分企业认为自己无法适应当前的风险,有些企业甚至没有任何危机应对机制。而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对物流在供应链中的作用认知不足,导致政策成为复工障碍。比如优先让大规模企业复工,却忽视了上下游企业的复工,这样的复工政策不能产生实质性的作用。


针对上述挑战有如下建议:一是要提供国家层面的应急管理机制,协助应急物资供应链上的节点恢复生产;二是及时向社会公开采购供应商目录,指导帮助企业和公众规避采购风险。三是强调政府的动员能力,通过国家机制调动社会企业保障物流运营,保证应急物流的通畅。四要要注意在重大事件应急管理中,空运的运力保障是极为重要的。

五、技术专家观点:疫情必将推动无人技术的发展


这次疫情让我们意识到,无人技术,或者叫机器人技术,一定是急需发展的技术。这项技术的需求和场景都是很清晰的:如何通过技术的手段减少或避免感染,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此次疫情中,已经有使用无人技术的成功案例,比如顺丰的无人机分28次将总共70公斤的物资运送到医院,比如方舱之内的机器人,以及京东的无人配送车等等。但相对于场景,这些应用是很不够的。这次疫情中出现的各种场景会倒逼技术的发展,对整个行业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接下来像阿里、京东这样的大平台企业和一些小的创新性的公司的结合,以及公司和需求机构结合,加上丰富的场景,会催生出更多的平台级应用。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


最终讨论:是否需要建立国家级的应急物资管理体系或平台?


政府和市场主体应该是有分工的,政府的强项在于战略级的调配和整合能力,而市场主体的强项在于执行。有必要建立国家级的应急机制,这套机制能够起到指导和协调的作用,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动员足够的资源,能够作为国有主体的管理抓手。同时,政府需要提升对整个供应链的认知,在智囊团增加这种供应链专家,平时和专业的物流公司加强互动,加强战略物资的储备。政府可以依托大的物流企业,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信息化平台,在应急状态下,能够紧急启用,以形成完整的信息化骨干网络。


此次疫情对供应链体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暴露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但这也是我们重新整合和提升应急供应链能力的机会。相信在做好应急供应链的顶层设计,强化政府与企业的分工和合作,在平常不断优化供应链的模式和各关键节点的供给能力,更多使用新技术以提升供给的安全性和运送能力后,我们的供应链体系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论坛资料整理陈正熙

 

论坛主持人


卫武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与嘉宾


1)相关学者(赵海峰教授,同济大学上海国际高级培训学院院长;刘开军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戴金山博士,武汉理工大学)


2)物流与供应链企业人士(郦元(本名孙蓓蓓),菜鸟全球供应链解决方案负责人,资深专家;秦渊,百世物流湖北供应链总经理,志愿者)


3)物流与供应链专家(虞毅峰,25年供应链和物流领域丰富专业经历,中物联冷链委研究院副院长;沙炜,制造业采购与供应链专家,20年500强欧美中国大型企业供应链管理经验,历任总裁助理、VP等高管职务)

 

论坛组织人员:卫武、秦渊、赵舒

往期推荐




● Webinar: 管理研究中多层方法的理论与应用研讨

● 模型与思想的博弈与互补——响应《管理世界》3.25倡议(二)

●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响应《管理世界》3.25倡议(一)

● 危机中,重塑人力资源管理角色

● 人工智能(AI)在新型冠状肺炎抗击疫情中的应用与公众偏好调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